桃園分行忠烈祠日式神社存入幸福存摺6月26日
桃園忠烈祠日式神社
桃園縣忠烈祠前身為日本人所建的桃園神社。1931(昭和6)年進入準戰爭期之後,殖民政府展開所謂的「一街庄一社」的建造神社運動,企圖以神社作為台灣全島各地的社會教化中心,以取代寺廟所扮演的社會精神中心的傳統功能,桃園神社就是在此建造神社運動下的產物。桃園神社於1938(昭和13)年9月23日 舉行鎮座祭,除了奉祀和台灣神社相同的造化三神、能久親王外,加祀掌管五穀豐收的豐受大御神以及明治天皇,並於大戰末期升格為縣社。日本時代台灣總共建造了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,台日斷交時,政府發布『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』,明白指示「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」,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損毀,目前僅有桃園神社被完整保留。桃園神社於1946(民國35)年6月17日 改設為「新竹縣忠烈祠」(當時桃園還未設縣治),1985(民國74)年時曾一度決定要拆除重建忠烈祠,後經輿論及學界的反對及大聲疾呼,桃園縣政府改變初衷,耗資886萬元依原樣整修完成。
建築特色
桃園縣忠烈祠原為桃園神社,座落於桃園市郊虎頭山上,日昭和六年(1931)所建。當年全台一百多座神社,而今僅存此神社保存最完整。
神社特色在地景方面,日本神社建立目的在庇護城市,通常選址建在小山丘上,可以俯瞰城市中的百姓,桃園神社依山而建,方位正好面對桃園市區;用材用料方面,均為最優良的台灣檜木,木質均勻,色澤優美;施工手法方面,依尋著日人巖僅的傳統,建造至今近乎七十多年原物保存比例高,少有損害,可以見證。
現存建築物規模完整,造形雄偉,建築群有本殿、拜殿、社務所、手水舍、鳥居及石獻燈,步入桃園神社即可感受其肅穆樸實之美,是當前台灣古建築中所極為罕見的,頗具歷史文化價值。
留言列表